【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主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ISSN:1001-6058
CN:31-1563/T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被引频次:9745
数据库收录: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7-2018);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两山论”提出15周年特别报道“毛乌素变绿记”

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两山论”提出15周年特别报道“毛乌素变绿记”陕西篇 “两山论”提出15周年特别报道 “毛乌素变绿记”陕西篇:“绿进沙退” 毛乌素千年沙海变绿洲 【编者按】 横亘陕西

原标题:“两山论”提出15周年特别报道“毛乌素变绿记”陕西篇

“两山论”提出15周年特别报道

“毛乌素变绿记”陕西篇:“绿进沙退” 毛乌素千年沙海变绿洲

【编者按】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的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乌素,黄沙漫天,“沙进人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乌素腹地,林木葱茏,绿色已成主色调。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毛乌素变绿的秘密是什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论提出15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深入陕蒙宁三地,探访当地干部群众,推出“毛乌素变绿记”系列报道,展现三地的治沙举措、成效,用一份“毛乌素治沙样本”讲述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注: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为沙漠,半干旱区的流沙堆积则称为沙地。)

从空中俯瞰,毛乌素沙地横亘陕蒙宁,穿越长城。

\r\t\t\t\t\t\t\t\t\t
\r\t\t\t\t\t\t\t\t\t\t\"图中红框位置为毛乌素沙地。地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r\t\t\t\t\t\t\t\t\t\"图中红框位置为毛乌素沙地。地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r\t\t\t\t\t\t\t\t\t\t

图中红框位置为毛乌素沙地。地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r\t\t\t\t\t\t\t\t\t
\r\t\t\t\t\t\t\t\t

毛乌素不叫沙漠,因地处半干旱地区且地面没有完全被沙覆盖,而且还分布着一些乔木和灌木,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根据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图集》显示,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占地比面积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还要大。

毛乌素本不是沙地,史料记载,唐代以前这里曾是茫茫草原,绿荫成林,水草肥美。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生态恶化,榆林成了“广长几千里,皆流沙”,从荒漠演变成了沙地。

如今,穿行在毛乌素腹地,林木葱茏,绿色是主色调。活跃在陕西境内的2.4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前锋”已经被完全控制。难以想象,70年前这里曾黄风肆虐,沙丘绵延。

在与沙漠抗争的70年中,陕西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着毛乌素沙地的面积,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这片拥有1200年“沙龄”的毛乌素沙地是如何变绿的?记者一路探访,找寻着当地干部群众的治沙足迹。

与沙抗争: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r\t\t\t\t\t\t\t\t\t
\r\t\t\t\t\t\t\t\t\t\t\"榆林七里沙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人民网记者吴超摄\"\r\t\t\t\t\t\t\t\t\t\"榆林七里沙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人民网记者吴超摄\"\r\t\t\t\t\t\t\t\t\t\t

榆林七里沙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r\t\t\t\t\t\t\t\t\t
\r\t\t\t\t\t\t\t\t

“三番五种九不收。”上世纪60年代,榆林沙区群众生活艰难,“风刮黄沙眼难睁,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对当时的情形印象深刻。

“上世纪50年代,榆林流沙达到860万亩,林木覆盖率仅为0.9%,年入黄泥沙量为5.13亿吨。”这一组数据反映了当时毛乌素的沙化程度。


文章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网址: http://www.sdlxyjyjzzz.cn/zonghexinwen/2020/0909/351.html


上一篇:师道风范|水利水电学院杨中华老师:心血育桃李,
下一篇:Fluent40余载发展回顾,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