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主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ISSN:1001-6058
CN:31-1563/T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被引频次:9745
数据库收录: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7-2018);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嫦娥五号在线教你如何打出完美“水漂”(2)

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然界和生物界也有形形色色的入水问题。 如翠鸟,鲣鸟等平时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突然俯冲下来进入水中,靠惯性入水并抓捕

自然界和生物界也有形形色色的入水问题。

如翠鸟,鲣鸟等平时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突然俯冲下来进入水中,靠惯性入水并抓捕鱼类。

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姿态可控且轨道稳定去捕捉鱼类呢?

研究发现这些以鱼为食的鸟类通常具有尖锐的喙和细长的脖子,入水前翅膀夹紧身体像箭一般刺入水中,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入水的水动力学特性。

而且翠鸟入水通常只会激起非常小的水花,这样便可在入水后保持更快的速度、潜入更深的水中以提高捕食到鱼类的机会。

入水之后通过调整翅膀的伸展控制姿态,迅速捕食猎物。

翠鸟入水过程照片,入水前空中姿态(左)入水后姿态控制及空泡形态(右)|图片来源:veer图库

科学家非常关心这些水鸟如何在高速入水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

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通过对一种北方塘鹅(northern gannet)的标本进行入水实验。

发现海鸟在入水之前会努力收缩肌肉,通过肌腱保持骨头的稳定性使脖子伸直,以降低入水产生的巨大冲击载荷导致的受伤风险。

由此,科学家们建立了海鸟入水的安全速度理论预测模型,并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参考。

比如中国跳水"梦之队"运动员入水,身体与水面垂直时激起的水花最小,这样看起来与翠鸟的入水姿态有几分相似。

跳水比赛运动员入水前姿态和入水后的水花

这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入水现象也被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MIT的Tadd Truscott教授通过优化弹头的形状,使子弹始终贴在空泡表面的一侧从而获得稳定弹道。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制的"塘鹅"入水飞行器,在空中飞翔时会保持为"固定翼"的状态。

当要入水时,先把机翼收起折叠成一条细线,再模仿塘鹅捕食时的姿态俯冲入水。类似的工程问题还包括水上飞机的着陆,航天器水上降落和回收等等。

针对入水弹道稳定性的子弹形状优化

△a:常规子弹入水弹道失稳旋转;b:优化后子弹形状弹道保持稳定;c:子弹形状对比;d:优化子弹入水空泡的理论与实验分析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制的AquaMav(塘鹅)跨介质飞行器样机|样机入水照片(左)真实塘鹅入水照片(右)

不难发现,入水后物体的运动,仍与力学原理息息相关。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意思是说,平常要处于一种"无欲"的状态,去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趣的问题,然后再进入"有欲"的阶段,通过人本能的求知欲来寻找现象背后的奥秘。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在日常观察中寻找科学发现契机,采用严谨认真的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就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Clanet C, Hersen F, Bocquet, L. Secrets of successful stone-skipping.Nature, 2004, 427(6969):29-29.

[2] Rosellini L, Hersen F, Clanet C, et al. Skipping stone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05, 543:137-146.

[3] Truscott T T, Epps B P, Belden J. Water Entry of Projectiles.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2014, 46:355-378.

[5] Chang B, Croson M, Straker L, et al. How seabirds plunge-dive without injuri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 -.

[6 src="http://p1.qhimgs4.com/t01c480131a7523a942.jpg">



文章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网址: http://www.sdlxyjyjzzz.cn/zonghexinwen/2021/0210/491.html


上一篇:嫦娥五号打着“水漂”顺利回家 科学家真玩起来
下一篇:黄河节水灌溉 咱有“最强大脑”

Copyright © 2018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