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主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ISSN:1001-6058
CN:31-1563/T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被引频次:9745
数据库收录: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7-2018);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动力学的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研究(3)

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3 线路方案优化 根据图8的实验结果,方案2的设计优于方案1的设计,但各评价指标仍在最后一段反向曲线中存在突变值。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线路实际

3.3 线路方案优化

根据图8的实验结果,方案2的设计优于方案1的设计,但各评价指标仍在最后一段反向曲线中存在突变值。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线路实际情况,拟将设计方案2的K283+604.416~K284+120.28段曲线半径由800 m改为1 000 m,优化后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

图8 仿真计算结果

图9 优化后仿真计算结果

由图9可知,线路参数优化后,列车横向振动加速度、轮轨横向力、轮轴横向力等指标均有较大改善,且优化后动力学性能指数比方案2动力学性能指数有所减小,即线路优化方案可行。

4 结论

(1)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与旅客乘坐舒适度需要在线路方案比选中引起重视。本文在传统线路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动力学知识,提出了基于动力学的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

(2)本文构建了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动力学性能指数Z进行线路的量化评价,提出了基于动力学的线路方案评价方法,进而为基于动力学的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运用基于动力学的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对实际线路的不同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对其进行了参数优化,且证明优化方案可行。

综上所述,在各线路设计方案的自然环境因素及经济因素等条件相近时,基于动力学的线路设计方案优选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价值,进而可以使线路方案的选择更具科学性与完善性。

[1] 易思蓉.铁路选线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18.

[2] 蔡亦昌,胡建平,蒲浩,等.高速铁路数字选线设计舒适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高速铁路技术,2013,4(5):1-8.

[3] 孙少伟.基于变权与灰色关联决策的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模型研究[J].铁道勘察,2018,44(2):102-106,118.

[4] 罗圆,朱颖,张小强,等.基于变权理论的铁路选线方案评价模型[J].铁道工程学报.2018,35(8):16-20,37.

[5] 杨文昕,余磊,周锬,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兴泉铁路宁化至泉州段线路方案对比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9,63(2):49-54.

[6] 陈俊,邵海鹏.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物元优选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1(3):5-8.

[7] 檀伟娜.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的动力学性能优化[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8] 吕凯凯.高速铁路线路空间线形的轮轨动力学评价指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9] 孙景冬,陈余强,王顺利.基于熵权法的云桂高铁引入南宁铁路枢纽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57(2):5-8.

[10]张晓东.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的动力学性能评价与优化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6,14(5):6-8,56.

[11]夏健博,罗大杏.基于多体动力学的铁路客车运行不平顺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41-45.

[12]李成辉.轨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

[13]姜涵文,肖宏,安博伦.基于SIMPACK和ANSYS联合仿真的胶粘道砟过渡段动力学特性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62(1):10-14.

[14]郭佳.路基不均匀沉降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15]张坤,段晓峰,韩峰,等.轨道随机不平顺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性能影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9,63(4):28-33.

[16]王岗.基于动力仿真的客货共线铁路平竖曲线重合设置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17]ZHAI Wanming, HE Zhenxing, SONG Xiaolin. Prediction of high-speed train induced ground vibration based on train-track-ground system model[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0,9(4):545-554.

[18]焦振华,戴恒震,刘冲,等.钢轨在轮轨力作用下的垂向应力响应特性[J].铁道建筑,2014(11):148-151.

[19]高健,韩峰.小半径曲线群地段列车提速适应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13):280-285.

[20]张重王,刘学毅,苏成光,等.不平顺谱对列车轨道系统动力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5,59(7):15-19.



文章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网址: http://www.sdlxyjyjzzz.cn/qikandaodu/2021/0318/556.html


上一篇:基于可视化引擎技术的港口起重机数字孪生系统
下一篇:掘进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研究优化